國內首部家居家裝行業貿易標準《家居行業經營服務規范》于今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
中國家居建材裝飾協會了解到,作為本次新規的一大亮點,家居裝飾服務實際施工的費用不得超過事先約定的工程合同報價的8%,超過部分由企業承擔,而業主主動要求增加的項目除外。這條規定引起包括木門等家居建材業人士的極大關注。但是經調查發現,大部分的消費者對這個規范的實施卻是一無所知。
家裝增項加價是否合理
眾所周知,在家裝裝修合同上是允許有增項的,但日前出臺的《規范》對于增項的費用做了明確的規定。《規范》還要求,“裝修基礎工程至少2年保修,防水工程至少5年保修。”
據了解,在裝修過程中,絕大多數業主都會面臨裝修公司中途加價的行為。而對于保修部分,一些裝修公司則表示,保修做不到這么久,尤其是防水工程,因為“防水出現問題的原因有很多,不一定是裝修公司的問題,有不少其實是房子本身的質量問題,消費者應該去找開發商”。不少裝修公司向記者抱怨。
目前市場上,不少裝修公司都以低價促銷來吸引客戶。對此,一位裝修公司負責人表示,“一些裝修隊或小公司通過前期漏項漏報壓低總價,先吸引客戶,后期再通過增項加錢的辦法來掙錢,這種‘假報價’已經成為一種營銷手段。”
有業內人士認為,在裝修過程中,“增項加價”是件很常見的事情。如何評判“增項加價”,主要看其增加的幅度是否合理。
規范出臺有助于消費者維權
國慶黃金周,不少家居賣場、木門品牌、裝修公司紛紛拋出大幅度的優惠活動,掀起了一系列促銷狂潮。而對于不少消費者們也是早就做好準備,借助十一促銷力度給自己的新家做一個漂亮的裝修。但消費者往往關注的是家居建材產品和裝修工程的報價,對售后和維權的意識并不是太高。
目前市場上多數業主在裝修前對裝修知之甚少。市民何女士說,“裝修公司開出不同的套餐價格,自己只有選擇的份兒,想砍價,卻不知如何砍起,因為自己和老公對這里面的行情根本就不清楚。”對于被問到的如果裝修工程中預算增加,涉及到加價該怎么辦?何女士選擇了妥協,“既然什么都不懂,裝修過程中遇到問題,當然只有按照裝修公司說的辦了”。
業主與裝修公司因為中途增項加價而引起的糾紛很常見。雖然這樣的糾紛時有發生,但糾紛的內容卻各有不同。裝修預算很難一步到位,因為在裝修工程中的可變因素太多了。有的是因為業主主動要求增項,有的是因為裝修公司安裝失誤。對于如何防止一些不良裝修隊專門通過無故增加一些不必要的項目來掙錢,最好的辦法就是在簽訂合同時對“增項加價”的范圍和細節做好約定。
如今新出臺的《家居行業經營服務規范》對這一問題有了明確的要求,消費者遇到此類問題訴諸法庭將不再漫長。此外,市民在簽訂裝修合同時,應對合同內容盡量細化,對可能存在的違約行為要做到合理預防。